測量口徑為80 mm的反應燒結硅碳棒反射鏡的初始面形,保存測量結果并選取、標定一固定母線作為參考母線。之后在單軸拋光機上用W7丸片對反射鏡上某一固定區域進行定點拋光,加工時間為60 mini。拋光結束后,重新測定反射鏡表面面形,根據標定提取出相同位置的母線數據,把結果與之前的母線數據做差,以此獲得實際去除量。更換不同型號的丸片后,再重復上述步驟,分別測定不同丸片加工條件下的實際去除量。在每次更換丸片前,測量上道丸片加工的工件表面粗糙度。去除率實驗結果按照上述去除率的實驗過程,最終獲得了去除率的實驗值。通過與理論值的比較,獲得如圖3所示的實驗結果。圖中菱形標識所在曲線為理論值(上方),星形標識所在曲線為實驗值(下方),虛線為實驗值的三次多項式擬合曲線。圖3不同規格的丸片去除率曲線通過理論與實驗綜合分析可得出: 隨著硅碳棒磨料粒度的增加,其對應的去除率呈現非線性增長趨勢。理論值與實驗值的大體趨勢相同。 在加工過程中實際檢測的接觸面積隨機性較大,并且由于實際丸片表面微觀形狀復雜,很難完全用理論模擬,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逼近。在理論曲線中,硅碳棒磨料壓人深度為最大壓入深度,而在實際情況中,會有大量硅碳棒磨料并未達到最大壓入深度,所以實際測量的去除量要比理論模擬值稍小。 從理論模擬的結果看,雖然實際值與理論值有差異,但都控制在同一數量級內。偏差的出現不僅是因為有壓人深度的影響,其他對去除率有影響的實際因素也較多。在理論模型中只考慮了丸片所受壓力、速度、硅碳棒磨料濃度等主要因素,其他不可預知因素也會造成實際值與理論值偏差的出現。www.buyu7957.com |